2023/01/01(3434.6)(80.2)(01)
(2023年攝影瑣事)又到了算帳的時候了......
|
一月份 |
二月份 |
三月份 |
四月份 |
五月份 |
六月份 |
七月份 |
八月份 |
九月份 |
十月份 |
十一月份 |
十二月份 |
總計 |
A6000 |
414 |
572 |
439 |
255 |
|
|
|
|
|
|
|
|
1680 |
A7C |
1800 |
1066 |
1399 |
1860 |
1217 |
800 |
633 |
698 |
886 |
533 |
1456 |
511 |
12859 |
A7IV |
|
|
|
|
791 |
1389 |
1730 |
929 |
1149 |
1064 |
600 |
2430 |
10082 |
總計 |
2214 |
1638 |
1838 |
2115 |
2008 |
2189 |
2363 |
1627 |
2035 |
1597 |
2056 |
2941 |
24621 |
過去一年中小鴨總共拍了兩萬四千張左右的照片.
對比過去幾年....其實還是比較少的.
畢竟自從有Sony A7III以後小鴨拍攝的照片數量就直線上升.
從兩千零一十八年的一萬七千張左右隔年兩千零一十九年就馬上直線上漲到四萬一千張左右....
隔年的兩千零二十年也仍然有兩萬八千張.
到了前年的兩千零二十一年也仍然有堪堪超過三萬次的快門計數.
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有沒有接到一些外拍的案子.
過去最輝煌的Sony A7III時代小鴨剛好有接到籃球紀錄的案子.
那陣子的快門次數速度就上升的飛快.
到了這兩年由於疫情的關係....
明顯按得少了很多.
以去年的數據來說,還沒有任何一個月的快門數超過三千.
到最後一個月也是因為剛好有接到成果發表的案子才讓最後一個月的快門數達到全年度最高的程度.
跟過往另一個比較大的不同大概是錄影方面吧.
過去的一年小鴨錄影的數量明顯增加了不少.
雖然在運鏡方面沒啥進步.
不過該有的器材還是累積了一些.
或許會多拍一些影片也說不定?
不過目前似乎還是只會拍拍訪談的影片而已.....
去年也是小鴨最專情的一年吧.
手上只有三台相機的拍攝紀錄而已.
大部分時間都只有同時擁有兩台相機而已.
某種程度來說也可以說少了很多測試的想法.
畢竟當把M4/3系統出清之後.....就沒有什麼測試其他系統的想法了.
因為其他系統的體積對比之下.....Sony反而是體積最小的那一個系統了.....
除非要開始玩中片幅....不過看看荷包....
今年還是趕快存錢把Sony A7C的那片玻璃換一換.....
看能不能讓Minolta 28 F3.5 G Rokkor解開束縛.....
另外大概就是看有哪個廠商會跟著出一顆75 F2左右的鏡頭讓小鴨買來當街拍使用....
真的沒有.....大概就只能跑去買Samyang那顆75 F1.8了....
希望今年可以拍出更多自己喜歡的照片. |
2023/01/05(3434.6)(80.2)(02)
(2023年攝影瑣事)新買的投影機布幕總算到了.....
不過雖然到了.....還是碰到不少問題.....
首先就是新買的投影幕實在是太大了.....導致運送的時候有不少的磕碰.
最嚴重的地方就是連放掛環的地方都受傷了....
不過這款布幕本身是有彈簧的.
收納起來效果也比較好.
缺點就是.....相對重了不少.
光是這個重量就讓小鴨有一點後悔.....
真的是不輕.
好處大概是比較不容易被風吹到.
不然之前那種簡易的相比之下由於重量輕巧很多,拿來支撐用的架子也可以輕巧很多.
現在只好先拿之前相宇送的背景架來放置.
同時在旁邊櫃子上面也放上一隻小巧的燈架.
用兩隻燈架跟三公尺長的棒子來完成這次的架設作業.
掛好之後發現......掛勾似乎太長了....讓投影幕下降了不少.
下一步大概就是想辦法弄一個小巧一點的掛鉤,讓小鴨可以縮短背景架跟布幕之間的空間.
不過用了新的投影布之後還是多少讓投影的尺寸小了一些.
原因在於需要支撐的腳架.
而腳架跟牆壁之間不可不免得會有一個距離存在.
這就導致了投影範圍其實略小於之前在牆壁上面看的結果.
很多東西真的是要實際到手上才可以發現問題啊.....
下一個目標大概就是新買一副背景架把背景給重新架設回去...... |
2023/01/06(3434.6)(80.2)(03)
(2023年攝影瑣事)在去年的最後關頭跟前輩拿回來了Minolta
500 F8 Reflex回來.
最主要的因素.....其實還是想試試看這顆小鴨手上最輕巧的望遠鏡頭在搭配Sony A7IV跟LA
EA5上會有怎樣的表現.
畢竟之前使用Minolta 300 F4 HS APO
G的時候.....效果遠比小鴨之前使用Sony A900搭配來的好上許多.
只是沒想到....小鴨興致勃勃的結果換來的卻是失望啊....
這顆鏡頭應該是目前小鴨使用這個組合以來最糟糕的搭配了.
對焦能力僅僅侷限於畫面最中間的地方....
完全跟以前使用Sony A900的時候一樣.....
連續對焦時候只要被攝物一離開中間的範圍就會去找其他物件來對焦.
完全沒有想要追蹤物體的興趣.
可以想見....如果是像拍鳥一類的....
根本不可能使用對焦鎖定之後重新構圖的方式.
使用起來其實跟以前使用Sony A900的時候差不多.
最好使用單次對焦.
換句話說.....比較適合拍拍靜物....
如果想要拍會動的....大概是沒啥機會了....
這個結果真的挺讓小鴨失望的....
本來小鴨還幻想可以拿這顆鏡頭在路過一些地方的時候拿來拍拍水鳥一類的.....
這次測試的結果清楚的告訴小鴨還是少有這種遐想了....
看來小鴨還是實際一點.
拿這顆鏡頭來拍拍山景跟夕陽會比較實際一些.....
而且只要一用這顆鏡頭,居然來對焦點的選擇都無法選擇....
感覺這顆鏡頭真的是與眾不同.....連選單都會跟著不一樣. |
2023/01/09(3434.6)(80.2)(04)
(2023年攝影瑣事)新買的背景架也送到了.
沒想到.....體積居然很小.....
雖然是號稱兩米高,三米寬....
但是製造商似乎研究出了最小的方式來製作這個規格....
兩隻燈架都是很輕巧的....
預計就是小鴨隻錢拿來放像是一百五十瓦小燈等級的小燈架而已.
橫桿則是由四支空心鋁棍組合而成.....
組合好之後一把背景布掛上去.....馬上就下垂了.....
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
之前相宇送給小鴨的堅固多了.
就剛好趁這個機會拿來當燈架.
不過看在這個廠商只用了一個燈架不到的價錢,就讓小鴨擁有整套的背景架....
似乎也沒有甚麼可以抱怨的.
頂多橫桿未來找個窗簾的桿子來替代好了.
不過目前就先這樣吧.
今天也請了在美國的前輩幫小鴨測試了Sony A1搭配可以幫Leica鏡頭自動對焦的轉接環然後再搭配Minolta
Alpha轉接環的方式轉接Minolta 500 F8 Reflex.
測試的結果讓小鴨有一點意外.....也有一點不意外.
意外的是.....這樣的組合確實比Sony A1搭配LA-EA5表現來的好.
可以做到靜物拍攝的時候有追蹤的效果.
不意外的是....這點跟小鴨預期的完全一樣.....
只能說不知道哪個Sony相機部門的哪個笨蛋.....把以前設計單反時代的對焦原則拿來現在無反相機使用....
仍然認為光圈F8太小,只有Minolta 500 F8 Reflex中央對焦點有增加進光才可以實現自動對焦....
現在的時代....隔壁的Canon都敢推出Canon RF 600 F11跟Canon RF 800 F11....
在Canon的官方網站上面甚至提到搭配加倍鏡來使用....讓光圈更小....
當年單反系統確實有入光量太低無法對焦的困境.....
畢竟反射鏡還要分光線給下面的對焦點來使用.....
而現在的年代都已經是整個畫面來分析了.....居然還用老舊的刻板印象.
雖然Canon的RF 600 F11也是大概只有中央畫面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可以自動對焦.
但是在畫面中仍然可以做出眼控對焦這樣的功能.
只能說....在韌體方面很明顯的還可以讓A1搭配LA-EA5跟Minolta 500 F8 Reflex有更好的表現.
不過.....說了半天....小鴨也不覺得Sony會去更新韌體....
畢竟幫一顆停產的鏡頭寫新韌體是個虧錢的行為....
這個實驗只能說證實了小鴨之前的猜想.
現實就是....還是當成老的對焦系統,只用中央對焦搭配單次對焦來使用這顆鏡頭拍起來會比較輕鬆. |
2023/01/10(3434.6)(80.2)(05)
(2023年攝影瑣事)銘匠的35
F1.4評價都挺不錯的.
晚上拿來搭配Sony A7IV.
沒想到....散步的時候就發現了問題....
像小鴨這種對畫質沒有特別苛求的人之前拿這顆鏡頭搭配Sony
A7C的時候除了遮光罩的小問題跟焦段似乎比普通的35mm再長一點以外.
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今天再使用Sony A7IV來轉接這顆鏡頭的時候.
突然發現了邊緣的畫質感覺不盡理想....
感覺就是中央畫面百分之七十的地方畫質都很滿意....
但是到了邊角卻會突然的畫質急速下降....
讓小鴨回想到了之前用的那顆七工匠的35 F2跟七工匠的35 F1.4都有這種感覺.
讓小鴨不禁開始懷疑是因為之前的Sony A7C的畫素只有兩千四百萬畫素的關係,而使用Sony
A7IV之後,畫素提升所造成的影響?
還是單純這顆鏡頭由於本身是Leica M接環,小鴨沒有使用Leica M接環的機身所造成的後果?
畢竟當小鴨知道轉接Leica
M接環的鏡頭可能會有邊角崩潰的狀況之後.....小鴨就很少玩轉接了.....
不過當小鴨回去看當初使用Sony A7C拍攝的照片卻又沒有這種感覺.
可能要這幾天做幾次交叉比對才可以得到結果吧?
如果單純是畫素問題,那就繼續讓Sony A7C搭配這顆鏡頭使用就沒問題了.
如果是崩邊....那就乖乖的還給寶可夢博士好了....
畢竟現在對會崩邊的鏡頭在改機之前....還是先玩其他鏡頭吧. |
2023/01/11(3434.6)(80.2)(06)
(2023年攝影瑣事)不得不說有了銘匠的轉接環,在做測試這一塊真的方便了許多.
不過今天雖然做好了測試,但是由於小鴨的輕忽.....沒有上腳架....
讓做出來的成果比較沒有可比性.
畢竟....縮光圈會改變成像品質小鴨聽說過.
但是縮光圈會改變變形量這感覺就很奇怪.....
奇怪到小鴨不禁想要重新上腳架再重新測量一次.
另外就是對焦....
有些測試照片失敗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鴨是先從小光圈測起.
結果測量的時候沒有重新對焦所造成的誤差.
只能說....既然要做測試就做得最少符合自己的標準才好.
但是最少在某些角度上看過去.....變形還真的挺嚴重的也是肯定的.
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這顆鏡頭呼吸作用很嚴重,所以小鴨在對焦的時候些微的改變了焦段....
讓它的變形量不一樣了?
雖然這個說法聽起來也很詭異就是了....
不過類似七工匠的那顆75 F1.25或是中一的50 F0.95在最近對焦距離的表現都很差勁.
不管變形量如何,最少光學表現是確實會跟對焦距離有些許關係的.
轉接Leica M接環的鏡頭真的還是要少碰.....
目前碰過表現最好的應該就是七工匠的75 F1.25了.
不過也多虧它是屬於望遠鏡頭.
廣角鏡頭真的表現都不大行.
還是乖乖回去玩自動對焦鏡頭吧? |
2023/01/13(3434.6)(80.2)(07)
(2023年攝影瑣事)收到了銘匠的50
F1.4.
這顆鏡頭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Leica M接環的叫做銘匠 50 F1.4 ASPH.
另一個就是小鴨選的E接環的無反版本.
其實還有另外一顆可以做移軸銘匠移軸50 F1.4.
不過由於之前已經有了岩石星的移軸50 F1.4.
所以這次還是想要以畫質為主的銘匠50 F1.4.
雖然光學設計還有用料都一樣,但是M接環的版本多了ASPH的字樣....
小鴨手上這顆裝上Sony A7C的時候感覺比較緊一點點.
鏡頭蓋還是傳統的金屬鏡頭蓋.
不過經過這麼久七工匠 75 F1.25的訓練....小鴨也算是已經習慣這種鏡頭蓋了....
整顆鏡頭的光圈是有段數的光圈.
用起來就是比較舒服.
操作手感沒有甚麼問題.
光學方面在光圈全開的狀況下還是有綠色跟紫色出現....
看來還是沒辦法達到類似APO的消色差的效果.
不過類似的問題在把光圈縮到F2的時候就消失了.
算是一顆在F2時候可以達到APO效果的鏡頭.
邊角的表現也在F2左右表現的不錯.
完全沒有了銘匠35 F1.4在Sony A7C上面那種奇怪的表現....
小鴨推測....銘匠35 F1.4應該還是該乖乖地放在Leica M接環上才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不然多次對比測試下來....縮光圈可以校正變形的鏡頭小鴨也是頭一次碰到.
經過寶可夢博士的幫忙,小鴨也再次確定.....類似的鏡頭能買E接環就買E接環.....
不然M接環的版本可以搭配銘匠有電子接點的轉接環,其實用起來會比較舒服,紀錄資料上也方便了許多.
當然....不買Leica M接環也有另一個原因.....
那就是Leica M接環的版本價格是E接環的兩倍.....原因大概是Leica M接環版本需要跟Leica機身的連動測距功能結合起來.
E接環省了這個機構.....也把價錢回饋回來....
反正這種鏡頭二手價錢也會好.....
那還不如入手價格便宜一點,以後真的出手也更不會痛一些. |
2023/01/14(3434.6)(80.2)(08)
(2023年攝影瑣事)今天寶可夢博士帶了一堆鏡頭跑來找小鴨玩.
小鴨也趁這個機會順便把銘匠的M接環35 F1.4還給了寶可夢博士.
雖然如此....小鴨還是很不要臉的.....借了一顆永諾E接環的35 F2.
可以自動對焦,有自動對焦跟手動對焦的切換功能.
算是當時跟VIltrox 35 F1.8差不多時間出現,讓小鴨產生選擇困難的鏡頭.....
結果最後小鴨選了Sony 40 F2.5 G......
沒想到在前年一月十八號發表的鏡頭.....居然搞了半天還是跑到了小鴨的手上來玩.
不過由於為了記錄方便.
雖然寶可夢博士帶了很多鏡頭來玩.
小鴨還是只玩了Mr.Din 50 F1.1 II跟Voigtlander Dynarex 100
F4.8這兩顆鏡頭.
順便也交叉對比看看新入手的銘匠50 F1.4跟Mr. Din 50 F1.1 II的差異.
對比之下.....兩顆鏡頭都算是在F2可以繳出好表現的手動對焦鏡頭.
Mr.Din 50 F1.1 II整體比較短一些,口徑大一些,光圈環的間距不是等距,顏色偏黃.
對比之下銘匠50 F1.4的長度比較長,口徑小一點,光圈環的間距是等距,顏色則比較藍一點.
兩顆鏡頭在小鴨的對比下表現都很優秀.
使用上.....可以搭配銘匠電子接點轉接環的Mr Din 50 F1.1
II比較方便一點點.....
只能期待未來這些手動鏡頭願意把電子接點給裝上去....每顆貴個一千塊錢的價格小鴨也願意接受阿....
畢竟紀錄上真的方便許多.
Voigtlander Dynarex 100 F4.8則是因為小巧可愛讓小鴨選來試用.
焦外有一點旋轉的感覺.
不過由於手邊還有Sony 135 F2.8 T4.5....這顆鏡頭就只有隨便按了兩張而已.
等未來有缺小型望遠鏡頭再來研究好了.
而研究很多東西的寶可夢博士也幫小鴨的音響做了簡單的調整.
等小鴨的減震墊到手再來看看能不能減少低音喇叭的共振.
經過寶可夢博士的分析.....小鴨撿到的那兩隻落地型喇叭應該是以前由台灣小廠所生產的喇叭.
所以才會這樣被輕易的丟在外面讓小鴨撿回來回收.
不過對小鴨來說.....有勝於無....夠用就好.
接下來就是等減震墊到手之後來聽聽看差異. |
2023/01/24(3434.6)(80.2)(09)
(2023年攝影瑣事)雖然才說啥都不想幹.....
今天還是很老實的跟前輩約了在前輩家樓下見面.
原因也很單純.....
在兩千零二十年的十一月二十號......
小鴨開始有了使用Pentax 645系統的鏡頭來轉接拍攝模型的念頭.
主要是因為想要移軸來拍攝模型.
到了隔年的十一月二十二號小鴨知道了一顆中片幅的80mm的移軸鏡頭.
也剛好是Pentax 645的接環....
Pentax 645接環就一直出現在小鴨的腦海中......
這時候使用Pentax搭配移軸來拍攝的念頭就更強烈了.後來小鴨知道了前輩手上有兩台Pentax
645D....要不要弄來玩的念頭就越來越強烈....
結果去年岩石星推出了85 F2.8的移軸微距鏡頭....甚至後來有謠言要推出105 F2.8的2X微距鏡頭....
這就讓小鴨對於轉接Pentax 645鏡頭的念頭慢慢淡了下來....
不過在一月十七的時候....小鴨不知道為什麼....又突然想起了前輩的兩台機身....
於是小鴨就嘗試性的詢問前輩是否可以借來玩玩.....
一開始前輩跟小鴨說只有多餘的機身,但是沒有多餘的鏡頭的時候小鴨想這大概就是借不到了.
不過可能是剛好前輩最近忙著帶小朋友.....於是就把一機三鏡借給了小鴨.
裡面有Pentax 645D,Pentax-D FA 645 35 F3.5 AL IF,Pentax-D FA 645 55 F2.8
AL IF SDM AW還有Pentax 645 120 F4 Marco這個組合!!
算是涵蓋了廣角,標準跟望遠的一機三鏡組合.
尤其有小鴨最需要的微距鏡頭.
實際拿到這一機三鏡的時候.....對於可以自動對焦的120鏡頭還是挺新鮮的.
小鴨上一次玩120系統應該還是Yashica的465雙眼機身.....那種老骨董.
唯一拍過的120系統正片也是Rollii的雙眼相機拍攝的.
不過雖然之前完全沒有摸過Pentax
645D,但是萬法不離其宗,操作介面也是小鴨比較習慣的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方式,沒有Canon那種奇怪的組合式按鍵.
跟小鴨本來使用Minolta感覺還挺接近的.
真要說差異,大概就是沒有半按快門對焦這個功能,要使用自動對焦按鍵來自動對焦,其他的方面倒是還挺好上手的.
機身有兩個記憶卡槽,一看就知道是專用機體.
比較特別的是.....居然連腳架孔也有兩個,算是沒有小鴨慣用的垂直手把的一種替代品吧?
用回有反光鏡的機身.....
感受反光板的震動.....真的有種夢回過去的感覺.
尤其是光學觀景窗.
小鴨還不知道甚麼時候要歸還這一機三鏡.
只能在這之前盡力的體驗這個組合. |
2023/01/25(3434.6)(80.2)(10)
(2023年攝影瑣事)昨天才剛剛借到Pentax
645D的一機三鏡組合.....今天就搞笑了.....
把拍出來的原始檔案丟進了On1 Photo RAW來處理.
怎麼弄顏色都很怪.
不是整個泛紅,就是藍色被小鴨調成紅色.....
當下小鴨真的快崩潰了.....
千辛萬苦弄來了一台Pentax 645D結果在小鴨手上變成黑白專用機身.....
是因為小鴨調整錯誤的關係嗎?
是色域的關係嗎?
前輩家的螢幕比較好,有支援到Adobe RGB,小鴨用的螢幕則是便宜的普通貨僅僅支援sRGB而已.
重新設定了機身的色域之後....
拍出來的檔案一樣無解....
過了一陣子小鴨才想起來當年手上跟入手KonicaMinolta D7D的時候.......也曾經設定過Adobe RGB.....單純只是顏色會比較淡一些.
有些色彩跑不出來......但是絕對不會像小鴨碰到的這樣.....把藍色變成粉紅色出來的狀況.......
那麼是軟體支援度的關係嗎?
這台機身是在兩千零一十年三月左右推出的....
算起來都要邁向第十三個年了.....
沒道理小鴨手上最新版本的On1 Photo RAW 無法支援吧?
後來上網搜尋了一下......原來小鴨不是唯一一個使用這套軟體碰到Pentax 645D的原始檔案頭就爆炸的用戶....
這時候小鴨就比較頭大了.....小鴨手上常用的兩套軟體,一套是On1 Photo RAW,另外一套則是Capture One.
Capture One 是專門處理Sony機身的檔案使用的.....連KonicaMinolta的機身檔案都無法處理.....更不用提Pentax的檔案了....
難道又要重新買一個第三方的軟體嗎?
這時候突然看到桌面上的"Luminar 4"的圖標....
算是小鴨之前看價錢便宜買來玩的軟體.
主要是可以替換背景.
只是後來小鴨改以投影機拍攝背景的實體操作.
用軟體修圖這個領域就被小鴨遺忘了.
沒想到一試之下.....這個軟體可以順利地解開檔案.
讓顏色不色偏.
不過由於只是小軟體....沒有什麼風格檔可以使用....
小鴨調整起來也是調調明暗度跟色溫而已.
不過這也再次證明了.....擁有原始檔的優勢.
只要轉檔軟體有更新或是進步,都可以重新來過.
接下來.....短時間內小鴨應該就會繼續用這套系統來處理Pentax 645D的原始檔案.
真的有種無心插柳的感覺. |
2023/01/27(3434.6)(80.2)(11)
(2023年攝影瑣事)今天寶可夢博士又跑來找小鴨.
今天帶來了很棒的寶物,那就是螢幕校色器.
算是對螢幕的顏色校正挺重要的工具.
由於小鴨一直秉持著照片只是自己拍爽的.
也沒有要發表的心情.
所以對於校色這一塊其實都不怎麼上心.
不過既然有人願意幫忙.....那小鴨當然是歡迎至極.
實際測試調整下來.
小鴨的便宜螢幕的色域大概是涵蓋到了百分之九十七左右.
除了太亮,亮度被調整了大概被調整到之前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其他方面倒是沒啥問題.
真的是可喜可賀.
有種賺到的感覺.
這次寶可夢博士來順便測試了幾個保護鏡之間的差異.
原來比較貴的保護鏡可以做到增加對比同時不降低解析度.
便宜的保護鏡通常就得在解析度跟對比之間作抉擇了.
不過接下來寶可夢博士就要搬回台南了.
下次要見面大概是很久以後了吧?
祝博士在台南一切安好. |
2023/02/02(3434.6)(80.2)(12)
(2023年攝影瑣事)用了一陣子的Pentax
645D了
對於它的的膚色表現真的挺滿意的.
即使在感光度八百同時欠曝一檔光圈左右的狀態下.
拉回來的顏色仍然很漂亮.
小鴨是真的不知道是因為CCD感光元件的關係,還是Pentax的鏡頭出來的顏色就是這麼厲害.
不管怎麼說,用這個組合拍攝鴨二表哥千金的時候,水嫩的膚色表現真的很漂亮.
一開始小鴨還是有點擔心高感光度的表現.
不過實際使用下來,小鴨感覺在感光度一千兩百五十度之內應該都是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特別的降低噪音處理.
比較頭大的應該是反光鏡的震動.
體積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
像Pentax 645D搭配Pentax 55 F2.8的一機一鏡組合剛好可以搭配小鴨拿來放Sony A900搭配Minolta
28-135 F4-4.5的包包.
Pentax 645D搭配Pentax SMC 120 F4 Marco則可以拿來放原本搭配Sony A900搭配Minolta 200
F2.8 HS APO G的包包.
由於手柄的深度很深.
握持度跟抓取的感覺很不錯.
雖然沒有機身防手震.
但是搭配手挽帶.....其實感覺真的很像拿一台有裝垂直手柄的Sony A900.
但是雖然是差不多年紀的產品,但是當小鴨拿來拍模型的時候.
雖然Sony A6000搭配七工匠的60 F2.8 Marco II的組合比較輕巧.
但是拍出來的品質讓小鴨真的覺得Pentax 645D搭配Pentax SMC 120 F4
Marco的成像品質讓模型感覺更有厚重的感覺.
更有真實感.
可惜Sony A6000已經被小鴨給賣掉了.....不然這個差不多都等同於35mm片幅焦段約為90mm的微距組合互相對比肯定很有趣.
小鴨還是找了之前拍類似角度的照片同樣拍了一張.
整個Pentax 645D的系統感覺就是拍攝節奏挺慢的.
尤其在存檔跟讀取照片的時候.
撇開這點以外.....
弄這個組合專門拿來拍模型好像也挺不錯的.
改天小鴨應該會使用Sony A7IV來試試看同角度拍攝.
在使用同樣的軟體來做後製處理.
看成像的差異有多少.
不管怎麼說.....便宜弄顆Pentax SMC 120 F4 Marco搭配移軸組件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
2023/02/04(3434.6)(80.2)(13)
(2023年攝影瑣事)那天寶可夢博士來還另外帶了一顆"契卡"的35
F1.4過來.
這顆鏡頭小鴨越看越熟悉....
感覺透著一股濃濃的七工匠味道.....
沒想到寶可夢博士手上這顆35 F1.4除了外觀像以外.
還是有一點點的進步,那就是鏡頭的光圈環進步到有段光圈了.
但是整體而言,加工還是挺粗糙的.
以寶可夢博士手上這顆為例....
就碰了接環間隙過窄的問題.
搞得寶可夢博士得用電動筆型刻模機處理過後才可以好好的裝在機身上面.
對這種很基本的加工公差問題小鴨已經有一陣子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的鏡頭上面碰到了.
沒想到居然又再次遇到了.
實際上把這顆鏡頭跟其他幾顆35mm的鏡頭做對比.
最明顯的應該是色調上明顯的偏黃這一點.....
拍出來的照片根本就內建了晨昏濾鏡的感覺.
雖然是在小鴨的棚內拍攝.
但是其他的鏡頭的發色一對比契卡拍出來的照片,感覺黃到根本是使用了色溫三千左右的色片來拍攝的感覺.
出來的成像也有一點髒髒的感覺.
對比最近很流行的橘濾鏡.....
讓小鴨感覺到這顆鏡頭等於是內建濾鏡的功能了.
而且小鴨之前拿七工匠的35 F1.4時候拍攝出最滿意的作品也是日出的照片.
看來這顆鏡頭會很適合來拍攝晨昏這一類色溫效果比較明顯的作品.
反正....一顆鏡頭也跟一片濾鏡差不多.....
好像也很難要求更多了....
如果把藍濾鏡放在這顆鏡頭前面應該會很有趣. |
2023/02/07(3434.6)(80.2)(14)
(2023年攝影瑣事)認真算一下Pentax
645D的畫素比例.....感光元件的面積是44mmx33mm的1452mm^2
對比手上的Sony A7C的感光元件面積是25.6mmX23.8mm=847.28mm^2.
面積大概是差了一點七倍.
對比真正的Pentax 645的全片幅則應該是60mmX45mm=2700mm^2.
換句話說.....真正的Pentax 645的感光元件應該要是Sony A7C三倍大左右才是.
現在小鴨前輩借給小鴨的Pentax 645D的只能算是半幅的Pentax 645.
Pentax 645D的畫素是四千萬畫素,如果反推回Sony A7C的尺寸了話,密度大約會是兩千三百萬左右....
換句話說單從像素密度的角度來看Pentax 645D的像素密度是跟Sony A7C差不多的,還比小鴨手上的Sony A7IV來的小一些.
於是小鴨就再算了一下Sony A6000的感光元件面積......23.5mmX15.6mm=366.6mm^2
Sony A6000的感光元件比Sony A7C的一半還小.....大概只有Pentax 645D的四分之一左右的面積.....
如果把Sony A6000的感光元件放大四倍....那也會得到一個差不多一億像素左右的感光元件.
這樣就可以簡單地知道目前市面上一億像素的中片幅機身的像素密度大概是甚麼等級了.
小鴨另外拿了Sony A7IV搭配Minolta 100 F2.8 Marco來拍攝對比照片.
對比一下Pentax 645D搭配Pentax 645 SMC 120 F4 Marco.
在使用完全一模一樣的曝光條件的前提下.
Pentax 645 SMC 120 F4 Marco裝在Pentax 645D上面等同35mm片幅的焦段大概是90mm.
理論上跟Minolta 100 F2.8 Marco裝在Sony A7IV上面差異不大.
小鴨使用同一組燈具,同樣的反光板,同一套軟體來解碼.同樣的光圈快門感光度.
但是真的拍攝出來的時候.....
可以明顯感受得出來Pentax 645D拍攝出來的感覺明顯比較多層次.
但是實際拍攝五次下來....如果小鴨是專業工作者,小鴨大概還是會使用Sony A7IV來"工作".
原因很簡單,如果客戶對Sony A7IV的畫質可以接受了話.....那在手動對焦的時候可以輕鬆把對焦點放大的Sony
A7IV在拍攝圍聚這個場合的時候明顯方便上許多.
對比小鴨一系列拍的五張照片,Pentax 645D的光學觀景窗只有五分之一的成功機率隊到小鴨想對的目標.....
剩下的四張都對到了肩膀去了.....相比之下Sony A7IV在這方面真的方便許多.
如果小鴨真的要使用半幅的中片幅機身.....Fuji的機身來搭配使用.
小鴨大概會再繼續使用Sony A7C來拍攝對比照片.
畢竟兩者像素密度比較接近.
接下來的測試大概就是Sony機身搭配轉接環使用Pentax 645 SMC 120 F4 M來拍攝吧?
不過小鴨還挺好奇,如果使用Fuji的數位機身來拍攝了話,差異會有這麼大嗎?
畢竟都是屬於CMOS的感光元件.....如果感光元件是類似的....那效果會不會也類似呢? |
2023/02/10(3434.6)(80.2)(15)
(2023年攝影瑣事)前輩要把Pentax一機三鏡要回去拍小朋友的生日.
想了想....小鴨就準備了神牛的SK-400 II棚燈搭配一個柔光罩還有之前買的光棒讓前輩可以用不一樣的方法拍小朋友.
算是回報給前輩借小鴨給小鴨這一機三鏡的大恩大德.
繼之前使用Sony A7IV來拍對比照之後,小鴨又拿了Sony A7C來拍對比照.
想看看如果畫素的密度差不多,成像品質是不是會差不多.
一方面也在想....說不定之前覺得Pentax 645D比Sony A7IV細節來的好的原因是因為像素比較高的關係....
結果當小鴨在比對照片的時候發現好玩的東西.....Sony
A7C的檔案是4000X6000大約就是兩千四百萬畫素,每個檔案大小是六點四七百萬位元組
而Pentax 645D的檔案尺寸則是5440X7264大約就是四千萬像素,每個檔案的大小是十一點八百萬位元組.
由於對焦範圍有些許的不同.
小鴨刻意只看對焦清楚的地方.
雖然兩者的像素密度,檔案像素比例都差不多.
但是就是可以感受到Pentax 645D的照片更有層次感的感覺.
明明兩者打光的方式都是一樣的....
由於要還給前輩了....短時間內用Pentax 645 SMC 120 F4 Marco搭配Sony A7C的計畫肯定是落空的.
不過未來應該還是有機會.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小鴨用了這台Pentax 645D按了快八百次左右的快門.
三顆借來的鏡頭也很平均的每顆大概都拍了一百來張左右的照片.
實際體驗下來,Pentax 645D真的可以呈現出遠超過Sony A7C或是Sony A7IV的成像質感跟影像扎實度.
有些東西真的是一對比之後....就有一種回不去的感覺.....
難怪最近看大陸廠商不停地推出中片幅的鏡頭.
不說別的,光是拿來轉接移軸都會是不錯的選擇阿.
難怪之前前輩毅然決然地投入了Pentax 645D的懷抱之中.
靜物,商品,人像這三個拍攝節奏比較慢的....小鴨真的覺得Pentax 645D是個不錯的選擇.
再次感謝前輩這次讓小鴨重新體會120片幅的影像威力. |
2023/02/11(3434.6)(80.2)(16)
(2023年攝影瑣事)雖然說拿去還....但是還是偷偷按了幾張....最後按到了一千零八張才還回去.....留下的照片則是有三百七十五張外加上拍模型的照片.
算起來留下照片的成功率大概是三分之一.
趁著最後的階段....小鴨嘗試了一下用這台機身來拍拍追焦.....追腳踏車.
還有就是重複曝光.
聽說前輩自己都沒有玩過.
會想拍重複曝光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拍模型的時候常常都碰到背景亮度不夠的問題.
每次這時候小鴨就會想要怎麼協調背景的亮度跟主體的亮度.
現在既然有了重複曝光的功能,自然就可以正常地拍一張.
再把光圈放大,讓入光量增加的方式再拍一張背景.
順便也可以讓背景的散景更明顯一些,讓主體更脫離一點.
測試結果還挺成功的.
成功地獲得一個比較亮一點的背景.
那能不能.....用重複曝光來取代移軸的功能呢?
讓背景跟主體一起清晰.
如果可以,那就真的很方便了.
實際拍起來....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由於Pentax 645 SMC 120 F4
Marco的呼吸效應......
讓這次的嘗試失敗了.
畢竟.....呼吸效應都強到變成了兩個主體了....
不過如果距離不遠的主體應該還是可以試試看.
有趣的一點是,照片的曝光數據紀錄的則是最後一張的紀錄.
不過以重複曝光的角度來說,比小鴨之前使用的Olympus EP1來的好.
小鴨記得使用Olympus EP1來拍攝重複曝光的時候是沒辦法紀錄原始檔案的,而Pentax
645D則是把兩張變成一張照片的原始檔案,後製處理方便上許多.
另外就是Pentax 645D的白平衡挺準的.
在使用Sony的無反機身的時候小鴨習慣都會使用自訂白平衡來避免白平衡跑太多.
但是在拿Pentax 645D來拍攝棚拍的時候白平衡的色溫幾乎都是恆定的.
這點真的很讓小鴨感到詫異.
也順便看了一下前輩的Pentax K3搭配Pentax 24-40 F2.8-4.
整體非常的輕巧,機身的體積扣掉厚度跟Sony A7C差不多,雖然有軍艦部但是高度比Sony
A7IV還矮.
整體來說真的非常的輕巧,操作介面也非常棒.
可惜Pentax推出35mm片幅太慢了.....而到現在也沒有推出Pentax的無反中片幅機身.
不過如果使用Pentax 645 SMC 120 F4 Marco來拍攝了話真的划算很多.....
畢竟光是Fuji的FUJINON GF120mmF4 R LM OIS WR
Macro一顆就八萬了.....
而如果用Pentax 645 SMC 120 F4 Marco可以轉接到Sony
A7IV上面,也可以轉接到Fuji的中片幅機身上.
應該是最划算合理的選擇了.
說到底....還是得慢慢地排在小鴨的購物清單上......在那之前....先把前面想要的東西買到吧?
|
2023/02/13(3434.6)(80.2)(17)
(2023年攝影瑣事)翠鳥是一種分布很廣泛的水鳥.
身體的顏色很漂亮.
小鴨以往都是看到網路上的照片.
沒想到今天在小鴨住的附近居然有發現到.
剛好小鴨身上帶的Minolta 500 F8反射鏡頭.
本來小鴨只是單純地想拍拍白鷺鷥這一類的大型水鳥.
沒想到居然發現了翠鳥.
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之前由於乾旱的關係,觀賞用的水池都乾涸了.....
今天水池中有了小部分的積水.
水鳥們也就出現了.
之中就有了翠鳥.
不過等拍攝回來之後整理照片的時候發現銳利度不甚滿意.
仔細檢查拍攝參數....
有問題的可能是因為手震的關係.
畢竟小鴨的快門挺慢的.
感光度八百的情況下只有拍攝到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快門速度.
如果這時候小鴨的光圈可以調整到F4了話....快門速度應該可以提高到五百分之一.
難怪那些拍鳥的前輩都願意購買F4的大光圈鏡頭.
光是看到翠鳥起身躍起的那一剎那.....小鴨拍出來的照片就只剩下殘影的"翠球"了....完全分辨不出來.....如果再綠一點還可能誤以為是一顆網球.....
下次小鴨大概會考慮試著把感光度調整到三千兩百來拍攝.
雖然畫質會下降,但是最少凝結效果好一些.
當然另一個尷尬的問題就是Minolta 500 F8夠銳利嗎?
當然更嘎尬的問題是....小鴨現有的器材足夠拍鳥嗎?
扣掉這顆Minolta 500 F8.....就只剩下Minolta 300 F4了....
先不提EA5的對焦速度.....單單焦長比較短就得考慮翠鳥會不會被嚇跑....
畢竟今天用Minolta 500 F8拍攝的時候就拍的挺小隻的了.
也難怪那些拍鳥的人都會選擇最好的設備,畢竟機會難得.
|
2023/02/19(3434.6)(80.2)(18)
(2023年攝影瑣事)改用Sony
A7IV拍鳥搭配Minolta 300 F4 HS APO G來拍攝翠鳥跟綠繡眼.....
發現了兩個問題.
一方面是.....拍鳥真的是一寸長,一寸強.....
拍起來構圖比例真的好小.....
想要大一點卻仍然要固守在Minolta 300 F4 HS APO
G了話.....小鴨還是乖乖使用高畫素的機身搭配裁切模式來拍攝效果可能會好上一些.
拍攝像是鴿子這種不怕人同時體型比較大的鳥類還沒有問題.
想要拍攝像是綠繡眼或是翠鳥這種的小型鳥類....Minolta 300 F4 HS APO G真的還是覺得太短了一點點....
另一個問題是對焦速度.
雖然號稱"高速"鏡頭.....但是畢竟是二十九年前發表的鏡頭.....
那個年代的高速....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
想要拍攝飛行中的鳥類可以感受到對焦系統在抓取....但是鏡頭的齒輪已經在大喊"臣妾不行了"......
如果只是單純拍停在樹梢上的還是可以.
不過這時候就容易碰到對焦系統沒有抓到鳥眼,反而被樹枝騙過去的問題.....
沒有全時手動對焦的缺點也就出現了.
對比之下.....小鴨如果真的想要拍攝這個主題.....最便宜的解決方法大概就是想辦法購入FE 200-600 mm F5.6-6.3
G OSS這顆鏡頭吧.
雖然光圈不夠大....但是還是比小鴨之前用的Minolta 500 F8 Reflex大了半級光圈....
機身方面大概得要升級到Sony A9III才可以滿足這方面的拍攝需求吧?
不過還是想想就好.....
畢竟那麼大的鏡頭小鴨真的不想弄來當防潮箱的鎮箱之寶.....
還是多玩玩手上的組合.....
拍攝飛羽這個題材對器材的要求一方面真的很高.
一方面小鴨應該也還沒運用到Sony A7IV的天花板.
說到底....這台機身小鴨也才拍了兩萬張不到.....
其中運動項目更是很少碰觸到.
等實際有拍攝到類似的項目累積經驗再說吧?
|
2023/02/26(3434.6)(82.2)(19)
(2023年攝影瑣事)在兩千零二十年的二月二十五的時候小鴨買了A4尺寸的小型反光板.
主要就是硬紙板做的,可以自己站立起來.
用的時候挺方便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不夠高....
所以當小鴨知道有A3尺寸推出的時候....小鴨馬上就跟進又買了A3尺寸的.
如果要說該怎麼改進.....大概救世會希望想辦法讓這種硬紙板結構的反光板可以站得更穩一點....
雖然才剛拿到手上.....但是小鴨就碰到反光板倒塌事件.....
雖然沒有造成什麼巨大的傷害.....但是多少會讓小鴨感受到些許的不安.
舊的版本是消光黑,消光白,亮銀三種顏色.
新買的版本除了比較大以外,還多了亮金.
算是多了一種選擇.
不過實際用起來小鴨還是比較習慣消光黑跟消光白.
感覺亮銀跟亮金都有一點太亮了.
如果拿來輔助棚燈的反光都有一點太亮.
不過如果是消光白的那一邊配上色紙應該就可以作成類似跳燈的效果來做其他顏色的反光.
算是以前拍攝婚禮跳燈的經驗反饋吧.
不過現在的尺寸可以很放心地放在攝影桌上還綽綽有餘.
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讓這個反光板站的比較穩.
也另外買了比較大的鏡頭前的反光板,在拍攝一些反光題材的時候,比較方便把自己藏起來......
同時打背光的時候多少可以幫正面補一點光.
之前有了三十公分的版本,這次也順便升級到了六十公分.....
希望可以讓拍模型更順利一些.
|
2023/02/27(3434.6)(82.2)(07)
(2023年生活瑣事)之前由於撿到兩顆喇叭.....
小鴨就把本來的擴大機拿去搭配那兩顆喇叭.....結果....本來搭配擴大機的小喇叭就空了下來....
想了想....還是要另外跑去買一台擴大機,剛好可以搭配退休下來的小米A3成為簡單的視聽組合.
其實類似的想法之前就有,可惜之前由於的ASUS手機的電池完全掛點.....所以之前本來想拿ASUS手機來當視聽中心的想法就一直落空.
直到現在小米A3退休為止....
看著之前空蕩蕩的小喇叭.....小鴨決定再去買一組小的擴大機.....不然喇叭沒辦法接上小米A3....
剛好之前有買一台前級放大器....
就把這組小的擴大機搭配前級放大器.....
雖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是看著前級放大器上面兩個真空管亮燈就覺得挺有趣的.
不管音質是否有變好,最少心理音質應該有增加不少.
搭配上小米A3.....理想中的簡單視聽中心就完備了.
如果放棄前級放大器.....甚至可以完全用藍芽的方式來操控.....
但是為了心裡音質....還是多走兩步路吧.
擴大機負責音量調整.
前級放大器負責高低音的調整.....
如果買比較高級的擴大機應該就可以整合在一起....
只是由於小鴨之前誤以為前級放大器就是擴大機.....就這麼誤打誤撞地湊在一起吧....
很多旋鈕來調整搞得好像很專業.....其實單純只是疊床架屋而已......
畢竟小鴨對音響真的只知道它會不會響而已......音質方面真的是不大懂阿.....
|
2023/03/01(3434.6)(82.2)(08)
(2023年攝影瑣事)今年一月十四號的時候小鴨跟寶可夢博士借了永諾的35
F2來玩.
短短的兩個月不到....小鴨就拿來拍了大概三百張的照片.
產量其實還挺驚人的.
一開始會想要借這顆鏡頭主要還是因為一來小鴨剛好沒有這個焦段光圈比較大一點的自動對焦鏡頭.
小鴨手上唯二的自動對焦鏡頭就只有Tamron 35 F2.8 Marco跟Sony 40 F2.5
G.....這兩顆表現不錯,但是晚上散步光圈稍嫌小了一點的鏡頭.
光圈夠大的岩石星 FE 35 F1.8又剛好是手動對焦的鏡頭......想偷懶或是室內活動的時候就有點麻煩.
二來看到寶可夢博士分享使用這顆照片拍攝的鏡頭的時候小鴨覺得銳利度挺不錯的.
加上價格實在是很便宜.....一些同樣規格的手動時代老鏡頭價格也是跟全新的差不多.
實際拿來晚上散步就發現單單以銳利度來說,這顆鏡頭在光圈全開的時候表現就很優秀.
如果畫面不夠銳利,那八成就是小鴨自己手震造成的.
以這個價格有這種銳利度其實小鴨真的挺驚訝的.
跟之前使用銘匠 M 35 F1.4那種還要煩惱邊角崩邊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更不提銘匠 M 35 F1.4買起來還更貴一點....
今天也剛好是鴨二表哥千金的農曆生日.
小鴨也就順便拿這顆鏡頭搭配Sony A7C來拍攝生日紀錄.
實際上用起來.....可以感覺的到這顆鏡頭的對焦能力還是處於可用的階段.....
但是離可靠還是有一點距離.
當小鴨使用人眼對焦對準鴨二表哥千金的時候.
明明沒有什麼奔跑的狀況,但是在使用連拍的狀況下還是會有幾張失焦.
這還是當鴨二表哥千金坐在椅子上面使用連拍.
如果是外面運動亂跑小鴨相信對焦的信賴感會更低.
不過如果只是普通的使用者......小鴨覺得是察覺不出這種差異的.
畢竟也沒有幾個人會跟小鴨一樣把一場生日宴會當成籃球運動在拍.....
回顧到兩千零二十一年一月十八號的紀錄來看,這顆鏡頭確實符合當時小鴨的預期.
甚至在銳利度方面做到了更多.
這顆鏡頭也算是在這個焦段跟價格上作了一個標示.
如果跟這顆同等級卻還比較貴.....那還真的不如買這顆.
機會成本的概念在買鏡頭上面也是成立的.
|
2023/03/17(3434.6)(82.2)(09)
(2023年攝影瑣事)小鴨開始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喜歡買套裝產品.....
今天上班的時候又突然需要錄製一個一分鐘以內的小短片.
相機用的腳架沒問題....
燈光用光棒搭配小腳架,沒問題.
機身使用Sony A7C搭配永諾的35 F2.
焦段上稍嫌短了一點,下次可能搭配滑軌吧?
結果在錄音方面.....出了紕漏
雖然用了監聽耳機發現聲音沒有錄進來...趕快切換到機身內建的麥克風來處理....
但是一二再再而三.....實在是讓小鴨有一點失去耐心了.
為了因應短時間內可能還有的錄影需求.
這樣容易出問題的錄音效果實在是無法忍受....
研究了一下.....在預算範圍內最可能購買的大概就是Sony ECM-G1這款傻瓜麥克風.
一方面是不用煩惱電池的問題.
直接從機身供電.
二來是也不用煩惱插線....直接用用熱靴.
如果想用熱靴補光也可以透過插線供電.
另一個優勢就是體積算小.....
以小鴨這種不常錄影的用戶來說.....這樣應該很夠了.
另外一款就是ECM-GZ1M....不過這款由於比較舊一些....上面的變焦功能反而無法跟小鴨的A7IV還有A7C相容.....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變焦麥克風模式能朝影片變焦方向調整收音範圍,限單聲道麥克風"這個功能的關係.
查了一下.....等於從Sony
A7II開始就不支援了....看來這款麥克風真的有點年歲了....但是詭異的地方在於Sony A9這台反而可以完整的支援.....
這就是買高端相機的優勢吧? 配件的支援度都比較好?
不過相對的,有定向功能這點很不錯.
慢慢思考要買哪一款....
反正價錢差不多.....買哪一款都可以.
|
2023/03/25(3434.6)(82.2)(10)
(2023年攝影瑣事)搞了半天,小鴨還是買了Sony
ECM-G1回來.
一來是因為小巧,二來是因為多聲道,三來是因為....反正另外一隻無法支援小鴨手上的兩台機器.....那不如買支援性比較好的入門版本.
功能簡單的同時,便宜,外來也符合採訪錄影的簡單需求.
把麥克風裝上Sony A7IV之後發現....Sony A7IV的熱靴實在是太緊了....
安裝上之後很難拆下來....
剛好之前借小鴨Pentax 645D的前輩過來找小鴨.
實際測試起來.
感覺收音確實清晰了不少.
聲音也比較大聲,聲音也比較有厚度.
由於是自動增感處理....
音量方面小鴨完全沒辦法調整.....
不過本來就只是簡單的入門麥克風,小鴨也不想自作聰明的去做甚麼調整.
把麥克風裝在Sony A7C上面測試了一下.
一開始聲音幾乎聽不到.
努力了一下推到底之後才運作正常.
不過可能是因為Sony A7C的熱靴比較鬆的關係.
上下麥克風相對之下輕鬆很多.
看來這個麥克風大概會常駐在Sony A7C上面吧.
讓這台變成錄影用的機身.
看來雙機身.....真的是挺方便的.
|
2023/03/27(3434.6)(82.2)(11)
(2023年攝影瑣事)今天使用了Sony
A7IV搭配Minolta 28-135 F4-4.5來拍攝白鷺鷥.
小鴨發現當白鷺鷥沒有移動的時候拍攝效果是不錯的.
但是當白鷺鷥開始移動的時候,雖然感覺好像觀景窗的對焦方格有抓到,但是其實都拍到背景上去了.
是因為Minolta 28-135 F4-4.5的對焦齒輪比例的關係嗎?
畢竟本來的設計就是以快速對焦為主.
只是比較奇怪的是只要是靜態的照片幾乎都對的到.
但是只要白鷺鷥一飛起來.....就對不到了....
感覺對焦系統沒問題....不知道問題是在LA-EA5還是在鏡頭上面.
有機會小鴨大概會再拿Minolta 300 F4 HS APO G來拍拍看類似的主題.
看看問題到底是在鏡頭還是這整套都不適合拍攝這種主題.
畢竟....這個鏡頭也超過三十歲了....
這顆鏡頭目前用起來銳利度也還過得去.
大概只有超過一百之後的焦段會明顯感到偏軟一點.
透過Sony的機身轉接最好的狀況大概就是搭配Minolta擁有SSM功能的鏡頭了吧?
接下來應該就是幾顆有HS標誌的高速對焦鏡頭.
盤點一下手上的300 F4 HS APO G跟200 F2.8 HS APO G都符合.
最近在找機會拿這兩顆來拍拍飛翔中的白鷺鷥吧.
|
2023/03/30(3434.6)(82.2)(12)
(2023年攝影瑣事)前幾天寶可夢博士通知小鴨永諾的35
F2韌體有更新.
聽到這個消息小鴨就把這顆鏡頭拿來更新韌體.
不得不說.....小鴨還是比較喜歡Viltrox鏡頭設計的方式.
永諾35 F2的設計是在機身上面放一個防塵套.....
立意不錯,但是操作困難....
還好小鴨有做模型的習慣,手邊有很多小鑷子可以把防塵套拿下來.
不然用久了真的有點難移除防塵套.
相比之下,Viltrox直接把更新韌體的接口放在鏡頭接環的地方相對來說省事很多.
畢竟那一面本來就比較不會接觸到外面的髒污.
更新好之後鏡頭的對焦在搭配Sony A7IV的時候明顯更穩定了不少.
連續拍攝鴨二表哥千金的時候扣掉鴨二表哥千金自己動太快以外,對焦的表現穩定很多.
這也代表鏡頭本身的硬體是足夠支撐這顆鏡頭做出良好對焦表現的,之前的不穩只是軟體支援上的問題而已.
前幾天有拿Sony A7C搭配Tamron 35 F2.8 Marco還有麥克風拍小短片.
當下就有焦點突然跑掉的狀況發生....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秒.....但是整個影片的質感就完全下降.
不知道更新過的永諾35 F2能不能避開這個問題.
這點還要在錄影測試.
不過微距錄影只要一偏差就非常明顯.
下次小鴨大概會乖乖地使用腳架跟手動對焦來拍攝吧.
不過對比之下.....Tamron 35 F2.8
Marco在韌體更新這方面似乎就很麻煩......最少小鴨現在還沒有更新過這顆鏡頭的韌體過.
|
|